我心中的孔夫子
在我的心中孔子是一个崇高仁爱,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,在以往我接触到的有关于孔子的言论里,表现出的都是他理智的那面,他的话言简意赅,发人深省。随着我对他更多的了解之后,突然发现我和许多人都进入了一个对孔子认识的误区。孔子他也是人,也是一个平凡人,他甚至比我们现在所经历的都要悲惨,他三岁失去了父亲,只有一个二十岁的母亲带着他,他们漂泊在曲阜的巷子里,因为人生艰辛,七,八岁的孔丘便已懂得了许多事情,就像他后来说的话,(现在看来,其实是特别的幸酸)"吾少也贱,故多能鄙事"
在他十八岁时,又失去了母亲,他想把母亲和他父亲安葬在一块,可是因为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才三岁,就算带着他去过几次,可又能如何找到他父亲的墓?他站在十字路口旁,希望有人能同情他告诉他他父亲的墓在哪,后来打动了一位老奶奶才找到了墓并安葬下来。
在他二十岁时,参加季氏摆的宴席,却被季氏家奴——阳货(又称杨虎)挡在了外面,"我家主人请的是士,你来干嘛"这句话孔丘明显听出来,是在侮辱他,但是谁又能在这时抹去他的眼泪,给予他安慰呢。他只能默默地离开。那时的孔子是无助的。
后来他决定通过学习改变他的一生,他决定去宋国学习殷商之礼,学习六艺——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。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,他终于学有所成,并且在宋国成了家室,当他准备再次返身回到鲁国时,他的妻子生下了一名男婴,鲁国国君鲁昭公送了他一条鲤鱼,孔丘为了感谢这份恩情,便把他儿子取名为孔鲤,字伯鱼,名鲤字鱼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了孔丘已经不是当初被人看不起的孔丘了,已经受到当时一位国君的重视了。那时他二十岁,他精通六艺被称六艺专家,在一个国家危难时向他这样有才干的人是及其稀缺的,这也为孔子以后成功的道路做了铺垫。更后,"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"。孔子推行仁义的道路便展开了。
在孔子游历六国的时候他曾经极力向各位君王推行他的"仁制"思想,但是经历了很多波折,他发现要想真正推行仁制,必须要让广大民众从思想上先接受。因此当他再次回到鲁国后,他决定只教书,不参与政事,孔子被后世奉为"万世师表",在于其思想体系中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其适用性的长远。时至今日,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很多内容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。他主张"有教无类",打破教育的贵族化;他重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;在教学内容上,他强调社会的需要和人格的形成,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。在教学方法上,他提倡启发式教学,强调因材施教、学思结合、知行统一;同时,他又"诲人不倦",以身作则。
孔子的一生不平坦,但是他却没后悔用其一生去力推礼乐仁义,虽说他所遵从的道是大象天形,超然物外,不限于世间,但是孔子却把这种道家学派的思想发展为儒家思想,存在与世间。
孔子不是一个神,他只是一个凡人,他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他也有茫然的时候,就像一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,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。有一天中午,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,饭快要熟的时候,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,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,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,孔子站起来说"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,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,岂可自己先吃呢?"颜回一听,连忙解释说:"夫子误会了,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,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。"孔子叹息道:"人可信的是眼睛,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,所可依靠的是心,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。"
所以我们应该以两颗心去看他,一,是尊敬;二,是平常。以这两颗心去看待他的可敬和可爱。
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!
本文地址:我心中的孔夫子作文1000字http://www.v5zw.com/a/19116.html